回首八年前的 2010 年 1 月,iPad 一代的发布正式开启了平板电脑普及的大潮,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有领导者,那么必然就会有追随者,在 iPad 诞生的同时,国内寨厂的安卓 MID 发展之路也正式开始了。

写篇文章回顾下多年的寨板历史,各位看了权当无聊解闷吧。

本人才疏学浅,因此本文必将存在诸多不足,内容均来源于个人整理与网络资料收集,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也欢迎指出,将及时改正。

本文只包括 2010 年开始发展的安卓系统类设备,对于之前的各类 MP4 和 linux 类设备,基本完全属于另一番景象,由于个人能力学识均有限,在此并不做记录。

【萌芽期】

在 2010—2011 年这段时间,可以视作是寨厂设备的萌芽期。这阶段的很多设备实际严格来讲,是不能称为平板电脑的,只能称为 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性能弱,屏幕渣,功能也有限,低端设备甚至连上网也不支持。

当时的瑞芯微凭借 MP4 时期的技术积累,很快拿出了 RK2808 方案,基于前代 RK2806 改进而来,基于 65nm 工艺,600MHz 主频的 ARM9 CPU;GPU 为 Mali-55;最大支持 128M 内存,视频解码方面支持到 720p。由于初期产品的不完善,加上仅支持安卓 1.5 系统,RK2808 的相关产品并不算多,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多大波澜,不久就被后续推出的 RK2818 取代。

当时 RK2808 相关的新闻

在打响安卓芯片的第一炮后,瑞芯微很快又推出了 2808 的完全改进版,也就是 RK2818,将 CPU 主频提到了 660MHz,最大内存支持也提升到了 512M,具备了基本的 3D 加速能力,系统支持默认也达到了安卓 2.1,但视频解码能力依旧维持在了 720p。相关产品大多为 5-7 寸屏幕,256M 内存,支持 wifi 功能,高端些的产品配备了电容触摸屏,中低端则以电阻屏为主,价格大多在 400-1000 元左右。

当时主流 RK2818 产品的参数

当时的 RK2818 产品之一

同时 RK2818 还有个缩水版,型号为 RK2816,CPU 主频小幅度缩到了 600MHz,阉割掉了 wifi 和外置 3g 网卡的支持等,产品实际大多只配备了 128M 内存,屏幕多为 5 寸以下 480×272 分辨率,但价格也随之降低不少,基本都在 400 元以下。

当时的 RK2816 产品价格颇为便宜

受限于 ARM9 的性能,RK28 系列的实际体验其实很一般,产品更多的像是智能 MP4 这样的概念,联网体验基本属于聊胜于无,低端产品很多甚至都不带 wifi 功能。但由于当时手机上网远没有现在那么普及,3G 网络和安卓系统在国内的发展也才刚开始没多久,当时的各类 APP 除了即时通讯类,对联网也大多不是刚需,因此低端无 wifi 类产品销量也很不错。

现在的玩家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第一批玩家使用电阻触摸屏的感受,现在看来是个设备都该有的重力感应与 wifi 这类,在当时的寨厂产品上是可以作为一个明显卖点来宣传的。要是再有个电容多点触摸屏,那更可以说是高大上,定价能明显高上一截。

各种刷机和精简修改系统也开始成为热门技能,一番折腾,空余内存能多出几兆,都是感觉非常开心的事。

当时连连看,切水果,Tom 猫这类都还是热门游戏,愤怒的小鸟这种甚至能算大半个硬件杀手,能流畅跑起来都值得吹一波。

2011 年 3 月 3 日的 imp3 论坛,来源于网站时光机

2011 年 4 月 7 日,imp3 论坛的原道版块

2011 年的酷安网还只是个纯粹的安卓资源下载站

早期的安卓在国内由于并没有现在各类方便的应用商店,所以用户找寻各类资源基本都是去专门的网站下载,或者在论坛贴吧与他人分享交流,这些行为间接也促进了各种论坛和 APP 下载类站点的发展,比如机锋,安智,木蚂蚁和酷安网等。

总的来说,RK28 系列的芯片算是给了当时的寨厂 MID 类设备一个不错的开头。虽然性能极其一般,3D 性能更是捉急,然而入门级低廉的价格,让许多囊中羞涩的学生党之类也能较早的体验到了安卓系统,算是培养出了第一批用户,为后面 RK29 系列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芯片市场基本属于瑞芯微单一厂家为主,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如威盛 WM8505、盈方微 IMAPX200、Telechips TCC8900 之类由于推广等各类原因,见的都很少,部分甚至只能在山寨白牌货上才能见到。

【起步期】

进入 2011 年,在年初的 CES 展会上,瑞芯微发布了 RK2918,基于 55nm 工艺,Cortex-A8 架构单核,标称主频 1.2GHz,不过实际运行大多为 1GHz,GPU 为 Vivante 的 GC800。

RK2918 芯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RK2918 对当时的瑞芯微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枚芯片,直接让寨板的用户体验实现了飞跃性的提升,从 ARM9 直接跨到了 Cortex-A8,这其中的进步之大,好比你现在的机子直接从骁龙 200 换到了骁龙 600 系列。

初期的 RK2918 产品大多配备了 5-8 寸 800×480 或 800×600 分辨率的屏幕,运行内存多为 512M,电容式触摸屏在这一时期也基本完全普及,市面上已基本见不到电阻屏的产品,可以说一台正常平板该有的东西基本都已经齐全。

在当时的环境下,单核 A8+512M 内存的组合已经可以很流畅的运行安卓 2.3 系统和大部分软件,上网体验也有了质的提高。所以 RK2918 迅速获得了厂家和用户的认同,很快就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平板芯片,产品覆盖了各个价位,一些定位较高的产品开始用上了 1G 内存和 IPS 屏幕。

RK2918 早期和后期产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 RK2918 的火热,瑞芯微的对手全志也在此时登场了,拿出了 A10 芯片,同样采用了 A8 架构,但 GPU 换为了通用性更加好的 Mali400。同时打出了硬解 4k 的旗号,虽然后面实测只能硬解低码率 4k,但还是给当时的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卖点。另外 A10 这名字当时还误导过不少人,乍一看比 RK2918 的 Cortex-A8 高级不少,加上当时全志还打出过众核额噱头,把音视频处理器都算成了核心数量,也算是坑了一波不明觉厉的用户。

全志 A10(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是从早期安卓过来的玩家,一定知道早期的安卓游戏并不像现在这样是一个大体积安装包,并通用于所有设备;而是安装包与数据包分开,数据包需要自己手动下载放到指定目录或者装好游戏后打开联网下载。而且根据不同的 GPU 型号,会有不同的数据包,比如高通数据包/德州仪器(PowerVR)数据包/三星(Mali)数据包等。

而瑞芯微的 RK2918 就在这方面吃亏了,GC800 是个非常冷门的型号,经常没有对应直接能用的数据包,华为麒麟早期的 K3V2 也是因为用了 GC4000 的 GPU 导致吃了大亏。虽然部分游戏可以和英伟达的 Tegra 数据包共用,但不少游戏都需要玩家自己折腾。而全志 A10 在这方便则占了不少优势,直接可以通用三星的 Mali 数据包。

在中后期,瑞芯微又推出了 RK2918 的 SDK2.0 升级包,给安卓 2.3 套上了 3.0 的界面,同时小幅提升了一些系统性能,获得了不少用户的好评;后续又升级了安卓 4.0 系统,运行速度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也算是完全榨干了 RK2918 的性能,给这一代功臣算是个还不错的收尾。

RK2918 的 SDK2.0 界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瑞萨 EV2 与晶晨 8726-M 芯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竞争对手方面,晶晨当时拿出了 AML8726-M 芯片,65nm 工艺的 A9 架构单核,特点是 flash 方面支持较好;瑞萨也推出了 EV2 双核芯片来竞争,40nm 工艺的 A9 架构双核,但主频过低(默频只有 533MHz),导致双核体验还不如单核,浪费了更先进的工艺。由于市场推广和成本等因素,晶晨和瑞萨这类厂家并没有多少产品应用。

另外还有个很特别的玩意儿,君正的 JZ4770,MIPS 架构,主频 1GHz,GPU 为 Vivante 的 GC860。这东西只能说生不逢时吧,本身 MIPS 对软件的兼容就有较大问题,加上 GPU 兼容也不佳,可谓雪上加霜,据本人了解也就艾诺的 NOVO7 普及版用了这颗 SOC。

这一时期的市场属于瑞芯微占据大头,全志紧随其后,晶晨之类的还属于冷门少数派。寨板市场总体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路厂家天天有新品,月月有旗舰。由于瑞芯微的固件修改和刷机非常方便,这一时期的各路论坛和贴吧也都非常热闹,各种修改固件和技术类帖子大量涌现。作者本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幸当上了寨厂某型号产品贴吧的吧主,结识了不少朋友,见证了这一段时期的火热。

在后期的时候,瑞芯微还面向低端市场推出过 RK2918 的缩水版,也就是 RK2906,去掉了对高清屏幕的支持,实际体验和 2918 基本相同;全志也推出了 A10 的阉割版 A13,去掉了蓝牙和 HDMI 支持等。

PS:在此顺便说一下,寨厂的产品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一个型号出 N 个版本。比如什么导航版/时尚版/风尚版/豪华版/旗舰版等等,同一个型号不同后缀的能有一大堆,而这一堆型号之间经常实际硬件差异非常小,可能就换了个外观啥的,但前期出的型号经常就没有固件更新了,直接被放弃。

如果只是后缀多那也就算了,还有就是经常一个具体的型号下,又会根据出货先后分为 N 个不同批次产品,一般以序列号作为区分,比如 A0、A1、A2、A3、A4 这样多个版本。这种细分的版本,虽然固件通用,但一般是越到后期硬件越缩水,现在很多路由器厂家也还是这副尿性。

【成熟期】

进入 2012 年上半年,瑞芯微正式发布了 RK3066,40nm 工艺,双核 Cortex-A9,GPU 为 Mali-400MP4 ,标称频率 1.6GHz,标志着主流寨板开始进入双核时代。

RK3066 与 8726-MX(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晶晨也发布了自家的双核 SOC,AML 8726-MX,并打出了双核魔蝎的称号。8726-MX 规格和 RK3066 类似,也是 40nm 的 A9 双核,GPU 为 Mali400 MP2。

在双核时代,就基本完全是瑞芯微和晶晨的天下了,全志并没有参与,而是直接搞四核去了。新加入的竞争对手方面则有新岸线的 NS115,不过实际运用产品稀少,基本属于没有存在感。

这一时期的寨板基本就属于稳步更新阶段了,各种尺寸各种规格的产品开始登场,IPS 屏逐渐成为主流,总体用户体验进一步上升,RK3066 和 8726MX 两款 SOC 可以说都是很均衡的型号,实际表现都算不错,不过功耗问题依旧明显,运行大型游戏时 RK3066 机型的后壳 CPU 位置几乎能达到烫手程度。彼时的贴吧论坛等依旧很热闹,经常能见到 RK 和 AML 两家的粉丝互怼。

2012 年中的时候,苹果发布了 iPad3,也就是高分屏的 New iPad,一时间视网膜屏成为热门话题。部分寨厂也开始打起了这方面的心思,推出了 RK3066 拖视网膜屏的机子,不过可想而知实际体验是非常差的,高分屏给 RK3066 本就不强的内存带宽和 Mali400 MP4 造成了巨大压力,日常用起来各种掉帧卡慢,而且这类机型大多只搭配了 1G 内存,搭配高分屏的情况下由于分配的显存占了一大截,开机就已经不剩多少空余可用了。

搭配视网膜屏幕的 RK3066 机型(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个别有点追求的寨厂,比如智器,则另辟蹊径,用上了德州仪器的 OMAP4460 等 SOC,也算是部分做出了差异化。

型号杂乱,品控不佳,软件水平参差不齐依旧是这段时期寨板的特点。

【稳定期】

2012 年底的时候,憋了许久的全志终于发布了自己的首款四核产品,命名为 A31,采用了 40nm 工艺,四核 Cortex-A7 架构,GPU 为 PowerVR 的 SGX544MP2。

稍晚一些的 2013 年春节后,瑞芯微也拿出了自家的四核产品 RK3188,3188 可以视作 3066 的升级版本,由双核变成四核 Cortex-A9 架构,工艺也提升到 28nm,GPU 等方面则依旧是 Mali400 MP4。瑞芯微同时期顺便还发布了一个最强单核 SOC,RK2928,单核 A9 架构配上 Mali400 MP1。2013 年年中时又发布了双核的 RK3168,可以看做是 3188 的双核版,这两个型号相关的实际产品非常少,这里顺便说明一下。

这时候,此前一直沉寂的炬力也参与进来,拿出了猫头鹰系列的 ATM7029 芯片,采用四核 Coretex-A5 架构,GPU 则为 Vivante 的 GC1000,主打低功耗影音日常方面的体验。不过在宣传时可能是觉得 Coretex-A5 档次不够,于是叫成了 Coretex-A9 家族 CPU。

炬力 ATM7029(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 2013 年里,基本可以说就是瑞芯微 RK3188 和全志 A31 的争斗了,炬力也拉拢到了一部分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入门级用户。讨论 RK3188 和 A31 谁更好也是那时论坛贴吧的日常。

由于能捡苹果剩下的屏幕面板,这时期也开始大量出现 7.85 寸 1024×768 和 9.7 寸 2048×1536 两种分辨率规格的机型。这一时期大部分主流机型的内存也都达到了 2GB 水平,日常使用时宽裕不少;部分厂家也开始搞一些简单的 UI 定制来作为宣传点,虽然这些界面现在看来实在算不上美观,不过放到当时也算是作出了部分差异化,也值得肯定。

当时部分寨厂的界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此时的寨板芯片依旧不能完全带动视网膜屏,RK3188 和全志 A31 两个蛋疼玩意儿的内存带宽都比较捉急,全志虽然是双通道内存但频率低,瑞芯微后期靠着鸡血固件大幅抬高了日常运行时的内存频率,但也是以牺牲续航发热等方面的体验为代价。

另一方面。2013 年下半年,Intel 带着 Bay Trail 架构的 Atom 也登场了,虽然初期发布的都是中高端型号,价格不菲,但配合上 Windows8,Windows 平板逐渐开始普及。

年底的时候,晶晨还发布了自家的四核方案 M8726-M8,四核 A9 架构,GPU 则用上了 Mali450 MP6,总体性能不错,不过因为上市的实在太晚完全错过了时机,基本属于惨淡收场。随后晶晨就基本退出了平板市场,安心去搞智能电视和各类安卓电视盒子,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夕阳期】

进入 2014 年,瑞芯微发布了 RK3288,四核 A17 架构,Mali T760 MP4 的 GPU。虽然架构名字叫 A17,不过实际是 A12 的改版,性能是弱于当时的 A15 的。

全志方面则直接发布了 A80 芯片,直接一脚跨进了八核,基于 big.LITTLE 大小核架构,包含 4 个 Cortex-A15 核心和 4 个 Cortex-A7 核心,28nm 工艺,GPU 采用了 PowerVR 的 G6230。

随着 Bay Trail 架构 Atom 中低端型号的登场以及同时期小米平板 1 代的发布,用瑞芯微和全志的纯安卓类的寨板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了降维打击。就实际体验来说,RK3288 其实已经相当不错,拖高分屏也已经毫无压力了,但由于此时 win 板的冲击,实际市场反响平淡。好在瑞芯微思路还算灵活,找上了谷歌,成功打入了三星等品牌的 Chromebook 中,算是在国外取得了一定成果。

全志的 A80 则直接属于步子太大扯着蛋了,虽然参数看起来很强,设计能力的不足导致全志实际根本把控不好八核,加上 A15 架构也不是省油的灯,A80 最后基本也是悄悄退场。

国内寨板历史中,关于瑞芯微和全志的主流部分可以说到 2014 年就基本结束了,往后这两家基本就退居二三线,转向了电视盒子/开发板/海外出口产品等方面。

Windows 8.1 平板正式开始登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4 年也可以说是热闹的一年,随着 Intel 带来了部分授权甚至免费的 Atom Z3735 系列,以及 bios 支持双系统功能的出现,寨厂平板又迎来了第二春。一方面配备安卓与 win8 双系统的产品开始大量登场,很多产品价位都压到了 500 元以下,便携 Windows 设备同时还能运行安卓程序的卖点吸引了不少用户购买。

安卓与 win8 双系统平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MTK 这时候开始杀入平板市场,固件良好的稳定性和全套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 3/4G 平板的价格的同时,也没有牺牲太多用户体验,有效在 win 板市场上分到了一杯羹。

一度流行的 3G 通话平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期的 win8 寨板,大部分还是很规矩的,基本都是 Z3735D/3735F+标清屏+2G 内存的组合,体验其实都还算可以,有点小问题也能接受。但到了中后期,Intel 又在 Z3735D 和 3735F 二者的基础上再次使出阉割大法,搞出了 Z3735E 和 Z3735G 两个超低端型号,只支持 32bit 单通道内存,容量最大 1G。

寨厂糟糕的缩水品控再遇到丧心病狂的阉割芯片,Z3735E/Z3735G 这类设备的体验可想而知。价格虽然是有效压下去了,甚至一度还出现了 299 元的 win8 平板,不过配置实际已经几乎没法看了,1G 内存且不说开机还能剩多少,16G 存储光是要应付 Win 系统日常运行中产生的各种临时文件都显得非常捉急,屏幕分辨率更是低到了 1024×600,纯粹属于骗补贴的产品。

价格低到 299 的 win8 平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端方面,酷睿 M 也在 2014 下半年登场,寨厂相关产品开始讲价格上探到两千左右的价位,凭借酷睿 M 本身还不错的性能表现,也算收获了一定好评,但做工质量问题还是没有什么进步。

这段时间一直鼓吹的双系统,也根本没什么实际使用价值。众所周知 Windows 系统在吃硬盘方面向来一点也不客气,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设备默认都只标配 32G 存储,单跑一个 win8 都有点嫌不够,更别说还要挤出一部分分给安卓了。而且这类内置的安卓系统基本都是彻底的原生系统,毫无优化可言,非常简陋。

Bay Trail 的 Atom 盛行的这段时间里,靠着低价策略,win 设备确实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普及,让许多人第一次在平板类设备上用上了 Windows。但选择寨厂作为合作伙伴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产品口碑在短时间上升后,寨厂做工售后方面的问题开始明显暴露,口碑转而开始持续走下坡路。

当时寨板常见的宣传(图片来源于网络)

【咸鱼期】

2015 年初,Intel 发布了全新一代 Cherry Trail 的 Atom 处理器,拥有全新的 14nm 工艺和架构,核显规格有了不少提升,命名也是新的 Atom X3/x7/x5 系列,乍一看非常的不错。

然而升级是不可能升级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升级,只有偶尔挤挤牙膏,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活的样子。

Cherry Trail 的 Atom 从高到低有三个型号,分别为 Z8700、Z8500、Z8300,前两个型号实际体验都非常不错,规格也都比较完善,分别用在了微软自家的 Surface 3 和小米平板 2 上。

而问题就出在了最低端的 Z8300 上,作为出货量最大的低端型号,Intel 估计是为了强行拉开和 Z8500 的差距,让 Z8200 最大只能支持单通道内存,容量最大也限制为 2G。内存限制也就算了,而根据实测,Z8300 的性能相比前代的 Z3735 系列基本可以说是零提升,也就是 Intel 在低端货上连牙膏都懒得挤了。

当然了,有人可能要说了,CPU 没提升,那不是还有 GPU 么。确实,GPU 还是提升了一截的,然而实际性能表现还是很一般,低特效可以凑合着跑跑腾讯类网游,不过发热又成为一个问题,需要做好散热工作。

不过寨厂毕竟是寨厂,没有卖点那就创造卖点,于是给 Z8300 的内存带宽砍了一半,强行上了 4G 内存,但是效能也只有正常一半,于是导致了 4G 内存的机型反而流畅度还不如 2G 的。

部分艺高人胆大的厂家,更是给破解 4G 内存后的 Z8300 机型配上了高分辨率屏幕作为卖点,考虑到那可怜的内存带宽,这类机型基本也只能勉强应对一些简单的日常操作。

直到 Cherry Trail 进入生命末期时,估计是由于成本的降低,部分寨厂才开始较多推出一些低价的 Z8500 和 Z8700 的机型,而此前这类机型价位都较高,购买的人很少。

配备了高分屏的 Z8300 产品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眼时间又到了 2016 年 9 月,Intel 又推出了 Apollo Lake 系列产品,并且将定位手机和平板设备的 Atom 直接砍了,于是这一代的平板类设备直接用上了原本定位高一级的 N 系列赛扬/奔腾四核,体验有了大幅度进步,CPU 和 GPU 均有了进步,而且还支持了硬解 HEVC 视频,可以说实用价值比之前的产品都高了不少。

不过很可惜,Apollo Lake 来得太晚了,知道 2017 年年初才开始有相关产品上市,虽然表现进步明显,但历经 Bay Trail 和 Cherry Trail 两代产品的摧残,低端型号 CPU 不顾体验的疯狂阉割+寨厂一贯捉急的品控,所带来的糟糕体验赶跑了大批的用户,此时的 win 板市场已经明显衰退,口碑下降明显,老用户流失严重,再也没有当初的热闹了。

后续阶段部分厂家也做了进军中高端的尝试,不过由于历史口碑和自身能力问题,市场反响也是非常一般。不过想想这情况也是非常正常,既没口碑也没逼格,何况都已经出到这个价了,我干嘛还买你寨厂?

尝试进军中高端的寨厂(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产寨板的历史基本就说到这里了, 算是基本整理出了这几年一路过来的竞争历史,芯片部分有部分在正文里没有提到,比如飞思卡尔和创新等,是由于产品实在太少了,在当时也属于完全尝鲜的级别,与正面消费级市场关系不大。

总之感谢观看,如有问题欢迎指出。

【捡垃圾】180 块的超级战损成色 Mac Mini 2010

又到了捡垃圾时刻了,年底了没啥吊事整天网上到处闲逛,看到有 JS 在卖超辣鸡成色的 Mac Mini,看描述为 2010 年款的 A1347,一看就是大厂批量报废处理扔出...

阅读全文

稳中求进,华为 P60 Pro 个人体验

作为菊厂多年老韭菜,大部分时候都是以 Mate 系列为主,P 系列用的极少,只在麒麟 9000 时为了支持一波买了台 P50Pro,但也不是当主力机用,算不上深入体验...

阅读全文

垃圾佬的 3DMark 全成就记录

要说哪个游戏全成就最难,那肯定不会有啥定论,但要说哪个 “游戏” 最费钱,那 3DMark 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别的游戏花时间,3DMark 还得花钱。 近日抽空...

阅读全文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