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给别人装机,这次给自己主力机也升级一下,本来想着 618 这类的,不过现在大环境问题,还不知道那会行情啥样呢,早买早享受得了。

这次走个全白的风格,主要也是搭配我的 4090 白火神。

AM5 的主板现在型号是真不少,但白色的还真不多。御三家里就是爱国嘉的冰雕,华硕的吹雪,微星的刀锋钛这三大系列。

作为主力机自然也是首选 ATX 大板,反正又不缺那点空间,大板大机箱日后升级扩展也方便。

爱国嘉的小板做的挺不错,比如小雕系列,实力挺强,但大板就拉了垮了,X870E 冰雕还给个 6 层 pcb,显卡 pci-e 也会拆分,装了 m.2 显卡就变 x8,太不爽了直接 pass。

爱国嘉还有个毛病,老喜欢后期缩水,尤其是 wifi 网卡,虽然大板这边还比较克制,但小板那边真的是三天两头缩水,经常是 V1.0 还是 intel 的,V1.2/1.3 这类就变成螃蟹的辣鸡 8852 了,不同小版本之间连 bios 都搞得不通用。

华硕的 B850 吹雪论 pci-e 分配其实还真不错,4 条 m.2 插满同时显卡不降速,但快拆伤显卡让人无法下手,也只能 pass 了。

剩下最合适的也就微星了,正好 X870E 的刀锋钛也刚出没多久,这波直接一步到位选上,CPU 这边选择了 9950X3D,图个省事懒得折腾,拼夕夕板 U 套装花了 7.7k 出头拿下。

软件层面也有一部分考虑,虽然台系御三家的客户端软件水平都大哥不笑二哥,不过彼此之间不做人之程度亦有区别,华硕的奥创实在是不想用,整天系统里随地大小便;GCC 和 MSI Center 半斤八两,但起码卸载挺容易的。

正常散片性价比高,不过这么贵的 U,我这种非洲人还是买个安心吧,盒装可以找代理自己送保。

js 给的是威健代理版本,注意 AMD 别买到京东代理的,京东的盒装没有原始订单号也等于无保。

CPU 近照,我这颗日期挺新,今年第九周的马来产:

X870E 的刀锋钛其实也就是同系列战斧导弹的底子改的,换成白色风格确实颜值高多了,非要挑个毛病也就是内存和 pci-e 槽没换成白色料件吧。

这主板开箱一看还发现供电电容边上一块污渍,龟星你这质检也不咋地啊:

还好只是外观问题,面签沾了点酒精擦擦就没了:

后部接口,现在的主板对 USB 速度算是标识的很清晰了,两个 40G USB4,5 个 10G USB-A,一个 10G USB-C 以及 4 个 USB2.0。也同时给了 BIOS 刷新和清空按钮,好评,现在不知道为啥一堆板子把清 BIOS 按钮搞的等级森严,后面板就是不愿意给。

5Gbps 有线网卡来自螃蟹的 RTL8126,无线网卡则是高通的 QCNCM865,也就是手机端的 FastConnect 7800,骁龙 8G2 同款,这套网络组合算是目前最优解了,稳定省心。缺点就是高通这网卡只有 win11 驱动,win10 系统那就用不了了,win10 能用的 wifi7 网卡好像只有螃蟹家的。

标价三千块的主板也是没有说明书的,只有一张快速指南的破纸,现在板厂真抠啊,以前微星我记得都是八国语言老厚一本:

机箱也换一个,海景房咱是没兴趣,主要散热普遍也不行,而且风扇不装那么多吧又不好看,还是经典的前进后出吧。

一开始甚至想直接上 PA602 了,前面两把 20cm 进风相当带劲,还能改装空气净化器防尘滤芯,不过体积也着实稍大了些,主要是长度都达到了 60cm,我这目前用的桌子宽度都才 60,还得留点线缆空间,确实不太放得下。

联立 216 这类框架结构也不错,但前面板是巨大败笔,大塑料卡扣太 low 了,拆装防尘网又必须拆前脸,寿命也堪忧,高密度 mesh 网面的前脸也不是很喜欢,用上个几个月那网面上一个风扇形状的灰尘印子,咱可做不到那些大佬家里 24 小时新风,天天一尘不染。

最后发现还是华硕家有个合适的,GT302 装备库,自带四把 14cm 扇子三进一出,完美的正压风道,前脸也是大网格设计。I/O 接口也是朝前设计,完美满足我个人要求,朝上的接口老是积灰,虽然不影响使用但看着不爽。

下单那会狗东正好有 500-40 券,也算便宜了点,再叠加杂七杂八优惠,白色到手价 635。

华硕的机箱产品线其实水平也还可以,属于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品牌溢价也是真不低,总体上买的人不多。

前脸直接三个 14028 风扇进风,防尘网没有做成付费 DLC 也是好评:

GT302 这个方格网孔的前面板也完全是整体金属的,这个比一堆友商的大塑料强多了:

机箱左右侧板+顶部盖板+前面板全是都是这种金属圆头卡扣,耐久性也是完全不用担心了,放心随便拆:

机箱自带的风扇型号为 AR140,标称功率也不小了,电流 0.45A,这 14cm 的 ARGB 风扇也真没啥好选的,就自带的先用着了,挂了再说:

背面有理线槽和魔术贴绑带,四把风扇的电源和 ARGB 是各自通过一根 1 分 4 的 4pin 线串在一起。

RGB 四个倒是没啥压力,供电串 4 个是个问题,按照标称电流这 4 把扇子加一起都 1.8A 了,大部分主板 sysfan 也就提供个 1A 电流,一些出的晚的强化型小板才能 sysfan 支持到 2A,这个方面还是应该学习联立标配个集线器了。

我这后面还是再拿一根一分二风扇线了,改成两两一组。

装机过程就略过一些了,散热器我这边也是选了个独特的,九州风神的 AK500 数显专业版,一个超厚的单塔,单塔的垂直热管布局对多 CCD 的 AM5 系列 CPU 据说效果也更好。

正好手头还有个玄冰 400 数显版,放一起可以感受下厚度,实际上这鳍片面积就和双塔一样了:

上机效果也不错,主要是单塔不挡内存。内存条用的金百达星刃 RGB,6000 频率 C28,海力士新 Mdie 的单条 24G,组个 48G 也够了。本来想 32Gx2 上 64G 的,不过价格直接快翻倍了,还是骑驴等马吧,等这波涨价周期过了再说。

微星 800 系的新 BIOS 界面是相当不错,常用几个功能已经摆在了首页,而且对高 dpi 鼠标适配不错,不像华硕 bios 里各种要么慢的要死要么乱飘:

先用核显亮机,内存就开个 EXPO,其他全部默认 Auto,跑几个测试看看了,BIOS 使用官网 3 月底版本,版本号 7E59v1A3。系统为全新安装的 windows11 24H2,电源模式包括后面所有测试一律默认均衡。

硅脂用的陶熙 TC5888,之前极客温控店里买相变片时顺了一支,这次也用上试试效果:

R20 跑分 16544:

R23 单轮测试 42318:

温度也挺不错,单烤 FPU 时因为调用到 AVX512 压力大,功耗也就维持在 170W 的 TDP 标称水平,温度 82 左右:

烤压力低的普通 CPU,功耗依旧还是 170W,全核频率则可以上到 5.2G,温度也更低了,稳定后才 75 左右

以上测试时都是不开空调,室温 26 度情况,机箱不装侧板,相当于开放式环境:

其实就这个性能表现来看,就全 Auto 使用还真的不错,省心温度又低,风冷毫无压力,这 9950X3D 挺好压的。

接着开个 PBO 测试,微星的 BIOS 已经预设了好多种,直接选个 85 度温度墙模式了,都买 X3D 了,图的就是个省事,什么负压精调,搁我这不存在的:

85 度墙模式下,R20 得分提升到了 17205:

R23 单轮提升到了 44107:

9950X3D 本身限制挺严格的,属于温度敏感型 U,超过 75 度其实就开始降频了,像是完整跑 10 分钟的 R23,分数就会下跌到 4.1W 左右,期间功耗维持在 220W:

分数降低也是因为温度,长时间 85 度下,全核就差不多 4.8-4.9G 频率了:

这个 CPU 也挺好理解的,设个温度墙然后就拼散热器能力吧,换个 360 水这类,估计可以持续功耗再跑高个二三十瓦,然后分数就更高了。

总体来说这个 85 度墙模式也很不错,我就打算这个模式用用了,这个模式下 AK500 这散热也没啥大问题,拿热成像一看,塔体表面温度才 38,很多时候瓶颈也不全在散热器。

有人会觉得这么厚的塔能吹透么,我也换了个风扇做实验,挂了个风尊 T30 上去,一测温度和原装扇子几乎一模一样,看来还是没必要换了。

夹汉堡啥的也没啥必要,机箱后置风扇离得挺近也可以起到气流引导作用了。

也可能是 AK500 这个专业版加强了风扇的缘故,专业版是降速的 FT12 SE 风扇。普通版的风扇型号不一样,扇叶造型都有明显差异,可能普通版换个风扇会有提升。

顺便也拿一堆盘试了一下, 显卡插个单槽的 K420,第二条 pci-e 插一张 M.2 转 x1 转接卡,第三条 pci-e 插一块洋垃圾 U2 固态:

实测这块主板是可以全板插满无冲突的,插满所有 M.2 和 pci-e 的同时显卡也保持 x16 不降速,微星的设计思路还是非常棒的:

因为 X870 系列板子强制要求 USB4,那 USB4 主控就要强制占用 5.0 x4 通道。

而 AM5 的 CPU 有 28 条 5.0 通道,其中 4 条给 USB4,4 条给南桥,那还剩 20 条。

X870 目前都是 ATX 大板,基本会给两个直连 CPU 的 5.0 M.2,那又用掉 8 条,还剩 12 条那就不够跑显卡的 x16 了,于是显卡只能直接降到 x8 速度。

所以在别的牌子里,显卡+一条固态就是 16+4+0 的分配,插上两条固态变 12+4+4,但 pci-e 标准里也没有 x12 这种档位,就继续往下掉到 x8 了。

微星就算是比较上心的,把 USB4 的通道抢了一半过来,做成了一个直连 5.0 M.2,还实现了 USB4 和 M.2 带宽可以动态分配,BIOS 里想让谁独占都行,也可以各退一步都跑在 x2 速度下共存,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设计了,空出来的 x4 分给显卡,显卡也可以实现不降速了,这才算是有点高端主板的样子。

BIOS 里 USB 和 M.2 切换这个选项默认是 Auto,开机检测到二号 M.2 有硬盘就自动带宽对半分,所以上面图里爱国者那个盘速度显示 3.0 x2,保证了小白用户不看说明书乱插硬盘时,也不会出现 USB4 不能用的情况。

测完没啥毛病,开始给主力机搬家。

老配置还是 B550 吹雪配 5900X,其实用着也没啥性能不足的,就是图个情绪价值。

AM4 平台要说缺点那就是 pci-e 真是严重不足啊,B550 这类做成大板在扩展方便颇有点外强中干的意思。

原先的两块机械这次也打算去掉一个了,本来当下载盘的酷鱼 2T 就退休了。虽然名声不咋地,但酷鱼其实也挺不错的,读写是真的安静,丢机箱里几乎等于没声音。

我用的电源都还是第一批 ATX3.0 型号了,鑫谷昆仑 1250W:

电源这种东西我是推荐功率越大越好,反正现在又不贵,大功率电源日常使用时风扇压根不转,直接减少一个噪音源,配合机箱防尘网,我这锻炼了两年半的电源风扇和新的一样,几乎没多少灰:

4090 白火神用了一年也是干干净净,白化鳍片不氧化,外加前进后出风道防尘效果好,出去可以说一句女生自用 99 新了:

搬家过程主要也就是硬盘显卡和电源挪过去了,工作量也不大,主力机也是逐渐往全固态靠拢,系统盘致态 7100,还有个存游戏的 SN750,这次再把以前买的寨盘也放一个上去了,还是那时候 500 块钱 2T 香啊:

鑫谷这电源 CPU 供电长度短了点,也无伤大雅了,自己的机子我就懒得理线了,图个维护方便。这个机箱也是支持背插主板的,所以框架上多开了很多孔,装普通正插板子时相当于多了很多可以穿线的孔,也挺方便的。

GT302 的右侧板是 mesh 网面的,光照下带点朦胧效果:

换了侧透箱子,火神的 RGB 灯板也给装上,虽然电源线材是黑的,也无伤大雅了,就当个黑白撞色吧:

和老机型安钛克 P101S 对比一下,可能看着没感觉,GT302 这箱子也很重的,带原厂风扇的空箱情况下自重超过了 11kg,不比 P101S 这个大铁皮轻多少,华硕的板材用料挺好的,框架也很牢固:

GT302 高 1cm 左右,但是长度更短:

P101S 这箱子也挺好的,看着像闷罐但其实散热没啥问题,就是 I/O 接口朝上容易落灰:

微星新板子 logo 变成了产品线名称,MPG 系列现在是猛男粉字样,感觉还是之前龙标更帅一点:

高通这网卡还是免驱的,win11 24h2 下装好系统就能直接使用了,这个比螃蟹和 MTK 方便:

调个白光这种,一套白确实不错:

金百达的内存有个问题就是他家显示白色时,色温偏暖,而一般风扇这类白光都是冷白,就有色差,拍出来还不够明显,肉眼看挺明显的。

在显示白色方面,倒是鱼竿系做的还不错,比如阿斯加特女武神,光威神武啥的,色差比较小。宏碁掠夺者好像白色也轻微一丢丢偏暖,具体也忘了,反正内存的白光色温比较乱。

要解决的话呢就是灯光往浅蓝色改,视觉上就会看起来基本和冷白光差距不大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把其他往暖白色改。

冷色看着累眼,我一般是调个橙色了,金百达显示别的颜色时就没啥色差非常和谐,星刃的灯效挺不错的:

内存颗粒参数,D5 目前大部分还是原生 4800 居多了:

芯片组驱动用的截至写文这会 AMD 官网最新 2 月 25 日发布的,版本号 7.02.13.148:

X3D 的 CPU 芯片组驱动里额外自动装个调度优化程序,因为超过 8 核的 CPU 都是多 CCD 设计,而 3D 大缓存只在其中前面一个 CCD0 有,CCD1 就是普通核心。

像 9950X3D 就可以简单粗暴的说是 9800X3D 和一个 9700X 缝合在了一起,游戏这类为了最佳表现肯定是要跑在有大缓存那个 CCD。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双 CCD 在游戏时也未尝不是一种 “大小核”,前面 8 个超强大核,后面 8 个普通核。

默认的自动调度对常见游戏也都正常,原神就正确跑在 CCD0,CCD1 有负载是因为前台切出来任务管理器,调度很敏感:

米家游戏看着都正常,星穹铁道也是 CCD0 跑的很顺滑:

冷门点的少前 2 追放,也是正确的跑在 CCD0,非常的省心啊:

老 3A 跑个极限竞速地平线 5,也是可以正确跑在 CCD0 的:

我这破显示器只有 60 帧,压力都上不去,帧数就几乎一条直线,CPU 温度也很低,60 出头左右:

完全装好机,所有机箱玻璃板全盖上,正常使用环境下室温 25 度,还是 85 度墙模式,机箱四个风扇转速 BIOS 里固定 40%,实际 1000 转左右。

重跑了下 R23,10 分钟长时成绩还微微提升到了 4.26w,那可以说 GT302 这风道是相当不错了,成绩居然比开放环境还好。

CPU-Z 前面都忘了,现在跑了个单核 888,多核 1.7w:

FPU+甜甜圈试下高负载,12 分钟下来 CCD0 频率 3.9G,CCD1 频率 3.5G。

显卡那边还是洒洒水啦,4090 才 60 多度。

这种模式下插座输入功率显示 750W,留点余量的话,1000W 电源是稳稳的能带动了。

要说缺点的话还是 AMD 家老毛病了,待机功耗真下不来,独立 io die 的缺点。

我这个环境室温 26 度,后台挂着 QQ 微信,微星灯控和九州风神数显软件,挂在桌面啥也不干,风冷待机基本最低就 47 度了,封装功耗也是最低就 37w。

AMD 待机温度真的是积热面前众生平等,换个上千块顶级水冷可能也就低个两三度。

还有就是 AMD 的待机主频偏激进,不像隔壁大英动不动可以降到 1Ghz 以下,9950X3D 这个看着最低也有 2.5Ghz,还总是有一两个核心时不时窜到 5Ghz 一下。这还导致了散热器上那个频率显示在低负载时也变成了一直显示 5.0Ghz,都几乎不变。

插座输入功率就不好看,3 块固态 1 块企业级机械,硬盘设定永不休眠,待机输入功率都有 130W,按照金牌电源低负载 87% 转换率算,实际消耗功率 120W 左右吧。假期全天在家电脑开一天这种,断断续续玩点游戏,差不多就是一天两度电,待机功耗可以说和之前 5900X 一个吊样。

总体来说这一波折腾还是很满意的,9950X3D 作为一个顶级旗舰 CPU,散热确实非常的好伺候,设个温度墙模式,风冷下完全可以用,都买 X3D 了不就图个省心。普通游戏时因为只用一半核心,温度功耗都非常漂亮,就 50 多到 60 度左右。

别老说什么压不住,性能发挥不全这类,自己满意就行了。不然我说难听的,有那折腾破散热器的钱,不如冲到电费账户上去,16 度空调狠狠开起来,效果爆杀任何所谓旗舰散热。

Zen5 相对来说温度变化没有 Zen3 那么剧烈了,可能 X3D 温控严格也是个原因,待机 47 度,开个大型软件会上升个 10-15 度左右,一下子冲到 62,63 这类,再马上又下来;浏览器开个复杂页面这类也就瞬间上升个 5-6 度。

相对平缓一些的温度波动也让风扇策略好了不少,cpufan 默认温控策略下,日常基本不会有转速时高时低这种抽风了,也和我测的两种风扇满转速都不到 2000 也有关,如果上了高转速风扇又有静音要求那还是要手动拉一下温度曲线。

华硕这机箱也满意,3 把 14cm 的进风量挺可观了,后面出风口隔着 10cm 也能感受到风吹出,也没必要顶部还加风扇,变成负压了反而吸灰,默认 3 进 1 出正压的防尘只要把前面搞好就行。

2222
Latest posts by 2222 (see all)

给人装机那些事之四(截至 2025.03)

3 月份的各种装机杂活,挑一些顺手记录一下,别的一些小活就不提了,换个散热装个系统啥的也没啥好看的。 3 月的单子主要集中在上旬了,主要原因还是这显...

阅读全文

给人装机那些事之三(截至 2025.02)

接着来流水账吹水了,这篇主要就是 2 月的单子,挑几个来整理记录一下。 案例一 这一单还是年都没过完的,初六就来找我,还是个妹纸,简单报了下配置...

阅读全文

回到 2006,捡一个 Sun Ultra 20 M2 机箱

捡这波辣鸡其实比较凑巧,先是年初那会银欣国内上架了个复古的卧式机箱 FLP01,还挺合我心意的,不过销售方面这箱子非常的耍猴,放货量非常少,闲鱼都有一堆...

阅读全文

欢迎留言